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耎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ㄦˊ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ru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uǎn
解釋:
[形]
柔弱、柔軟。通「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九:「泉沙耎臥鴛鴦暖,曲岸迴篙舴艋遲。」
[動]
退縮。《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入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裴駰集解引晉灼曰:「耎,退之不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uá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手輕揉。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ㄖㄨㄢˇ

1. 前面漸漸地大於後面。《說文解字.大部》:「耎,稍前大也。」清.段玉裁.注:「稍者,出物有漸也;稍前大者,前較大於後也。」

2. 柔弱、柔軟。通「軟」。《莊子.胠篋》:「惴耎之蟲,肖翹之物。」《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3. 退縮。《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入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南朝宋.裴駰.集解引晉灼:「耎,退之不進。」

㈡ㄒㄩ

作「」形時,為@A04476

㈢ㄖㄨˊ

作「」形時,為@A04476

注音: ㈠ㄖㄨㄢˇ ㈡ㄒㄩ ㈢ㄖ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