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kǔ guā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苦瓜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kǔ guā |
|
解釋:
植物名。葫蘆科苦瓜屬,一年生蔓草植物。莖細長,有卷鬚,葉子呈深裂狀。夏日開黃色小花,雌雄同株。果實長形,仍稱為「苦瓜」,幼嫩時是綠白色,老熟時呈橙黃色,果肉味苦,且表皮有許多突起的瘤狀物,故也稱為「癩瓜」。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苦瓜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 中文名: | 苦瓜 |
| 英文名: | Momordica charantia |
|
描述: 多年生蔓性攀緣草本,全株被柔毛;莖多分枝,細長,柔弱,有稜,捲鬚不分叉;單葉,互生,心形或近圓形,長5-8公分,寬4-7公分,5-7深裂,裂片卵形或倒卵形,柄長2-5公分;雌雄同株異花,單一,腋生,具細長梗;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柱頭3枚;雄花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雄蕊3枚;漿果顏色由綠至深綠,成熟果皮為橙黃色,3裂瓣,橢圓形,表面肋條狀突起;種子深紅色,扁橢圓形,表面具皺紋。 |
|
|
分布: 熱帶亞洲 |
|
| 作者: | 周富三, 廖俊奎, 王豫煌, 林朝欽 |
| 授權方式: |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苦瓜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苦瓜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khóo-kue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苦瓜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