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 教育百科
臺 | |
灣 | |
擬 | |
食 | |
蝸 | |
步 | |
行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Carabus (Coptolabr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是臺灣最大型的步行蟲之一,體長可達4cm以上;頭部、前胸背板亮麗的桃紅或藍綠色光澤,加上同色鑲邊的翅鞘,彷彿活動的寶石。長型的頭部適合鑽入蝸牛殼內取食。雄蟲與雌蟲的外型類似,但雄蟲一般較小,且前足的跗節較為膨大。翅鞘相癒合,無法打開,不具飛行能力,表面具有大小不一的瘤突列,末端尖銳如棘。足相當細長,可以快速爬行。 雌蟲交配後會在土中產卵,長橢圓形的卵相當大,長徑有5mm。幼蟲僅有兩個齡期,體型扁平,呈藍黑色,善於爬行,會獵食蝸牛為食,脫皮時會躲在空蝸牛殼內度過脆弱時期。成蟲遇到危險時會從腹部末端噴出具有刺激性的酸性液體。 本種廣泛分布在臺灣的低海拔地區到中海拔山區。由於體型大且外型亮麗,臺灣擬食蝸步行蟲在1960–70年代曾被大量採集做為商業利用,加上低海拔山地的開發,本種在西部低海拔地區已不常見,但在東部則較普遍。過去曾被列為保育類II級野生動物,經重新評估後已在2009年暫時自保育類除名,改列一般類野生動物。種小名nankotaizanus是南湖大山拉丁化加綴字尾而成,為本種的模式標本產地。 |
|
知識 1: 皆陸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科名: | 步行蟲科 |
中文亞科名: | 步行蟲亞科 |
中文族名: | 步行蟲族 |
拉丁亞屬名: | Coptolabrus |
拉丁種小名: | nankotaizanus |
拉丁族名: | Carabini |
拉丁亞科名: | Carabinae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Carabidae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屬名: | Carabu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鞘翅目 |
拉丁目名: | Coleoptera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臺灣擬食蝸步行蟲 |
英文名: | Carabus nankotaizanus |
描述: 本種體長約36mm。頭部及前胸背板紅銅色,翅鞘黑色略帶綠色光澤,翅鞘側緣金銅色。頭部狹長且突出,長度較前胸背板長;表面具有皺紋及刻點;大顎長。前胸背板較頭部寬;側緣除近後角處向內灣曲外呈弧形;中央縱線明顯,後緣略向內凹;表面密布刻紋及皺紋。翅鞘拱起並呈長橢圓形;最寬處位於中央之後;翅鞘上具有三對縱向之大瘤突串及四對小瘤突串彼此交錯,其於部分具有密布小型顆粒;側緣附近具有橫向皺紋。 |
|
分布: 台灣,特有種 |
|
作者: | 翁逸明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