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虎山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óng hǔ shān |
解釋:
山名。在江西省鷹潭市轄貴溪市西部。兩峰對峙時,如龍昂虎踞,故稱為「龍虎山」。相傳漢代張道陵在此修鍊,其後裔世居其地,襲天師之稱。上有上清宮、天師府,為道教聖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龍虎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李豐楙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道教稱第三十二福地。在江西貴溪縣西南四十公里。由龍、虎二山構成,左峰如撲地之虎,右峰似蟠臥蒼龍。〔讀史方輿紀要〕云:「兩峰相峙,如龍昂虎距 ,故名。」〔貴溪縣志〕則云:「張陸居此煉龍虎大丹,丹成而龍虎現,得名。自第四代天師張盛遵父(張魯)囑攜祖傳印劍從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天師元壇」,世襲道統,為正一派的道法重鎮。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始建天師廟,宋崇寧年間(1102~1106)敕改「演法觀」,明嘉靖時效修,改額「正一觀」,奉祀張天師及王長、趙升二真人,及玉皇、玄壇等。宋嘉熙年間(1237~1240)建真應觀。元代建有乾元觀、崇禧觀、玉清觀、沖玄觀、先天觀、佑聖觀、繁禧觀等。清康熙、雍正曾賜帑金,派大臣重修山中廟宇,並命天師裔孫張昭麟大真人協理,建有正殿五間,玄壇殿三間及東西從祀殿、儀門、丹房、鐘鼓樓等,今僅剩殘垣。祀神之處為上清宮,居家之處在貴溪上清鎮中部嗣漢天師府。上清宮宋元時稱上清正一宮、上清正一萬壽宮,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宮觀。山有壁魯洞,號曰駐仙岩,傳為張陵得異書處。龍虎山風光旖旎,山色秀麗。現有「七重天」、丹井、丹灶、飛升臺等遺蹟,及「半天仙述」等摩崖、石刻。山下水岩,兩山壁立,中流清澈,岩澗洞穴,舊稱二十四岩。古時詩人文士,紛紛慕名前來,遊山賦詩盛贊美景,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據山志所載原有五十餘處,其中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為張天師後裔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龍虎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