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檢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mory Retrieval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訊息處理模式中,記憶的運作分為三個階段:編碼、貯存及檢索。記憶檢索或稱為記憶提取,是指刺激不復存在,而個人於必要應用時仍然能加以提取的心理歷程。沒有記憶檢索,編碼及貯存即失去其作用。檢索是使用記憶的歷程;有記憶檢索,才有好的記憶。記憶分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所以在記憶檢索上也分為兩部分來加以說明:
  1.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司騰柏格(P. Sternberg)認為從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中提取資料,有四個歷程:建立檢索字的代碼、與工作記憶中的項目做比較、對比較結果做決定、發出命令做反應。
  在工作記憶中,出現的刺激訊息大致來自兩方面:視覺的訊息與聽覺的訊息。所有聽覺刺激能直接觸接聽覺貯存。由視覺接收的訊息,在編碼時通常會以語音來表徵,而利用聽覺貯存。因此視覺訊息以語音來表徵,有助於記憶的提取。
  2.長期記憶:在長期記憶中,記憶提取的歷程大致分為兩階段:產生內在線索及從這些內在線索中作選擇或判斷是否為正確記憶。其記憶提取的方式有兩種,即再認(recognition)及回憶(recall)。回憶是指個人必須在沒有任何線索之下,由自己產生內在線索而從過去的經驗去思索、尋找相關的記憶,並加以判斷和選擇正確的記憶。再認是指個人由出現的刺激項目中,檢驗這些刺激項目是否為已經編碼且儲存的訊息,因此可以少了「產生內在線索」的歷程。在教學時,為增進學生記憶提取的能力,可以歸類、組織並賦予意義,以增加提取時內在線索的產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檢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