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認知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Cognitive Teaching
作者: 李琪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認知教學是指透過道德原理原則的分析、批判及整合等論證過程的教學,是德育的模式之一。其目的在於明白地闡釋道德本質,使受教者知其所以然,而不致盲從或不知而行,期使道德教學能達到知行合一。
  道德認知教學包括對道德事實的認知、對道德實踐的認知,以及對道德規範的認知等。主張從認知角度進行道德教學的,我國儒家自孔子開始便有此種言論,西方學者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其「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的主張揭示了道德認知教學的重要性,其「反詰法」與「產婆術」也成為道德認知教學的濫觴。進步主義學者杜威(John Dewey),及認知發展理論學者皮亞傑(J. Piaget)與郭爾保(L. Köhlberg)等人,也都強調道德認知的教學,故通稱為道德認知發展學派。此派強調認知是心智結構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的動態歷程,道德認知即為個體道德認知結構與外在環境不斷取得調適、發展與平衡的結果。因此道德認知發展教學要考慮受教者的認知發展層次,再施以適當的引導與啟發,才能發揮較大的德育效果。
  對於道德認知教學是否必然會引起道德行為的實踐,道德認知教學是否有年齡或是道德發展階段的限制,以及道德認知教學是否易流於說教或灌輸等問題,今後必須多加研究驗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認知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