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郭爾保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öhlberg, Lawrence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郭爾保(1927~1987)生在紐約的布隆克維(Bronxville),卒於一九八七年。在麻州的私立中學安多佛學苑(Andover Academy)畢業後,因協助以色列將難民由歐洲送回到以色列,而未立即就讀大學。直到一九四八年才到芝加哥大學註冊入學,由於入學考試成績優異,獲允只修習一部分科目,於是只讀一年,即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仍留在芝加哥大學研究心理學。他本來想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但不久後對皮亞傑(J. Piaget)的理論感到興趣,開始針對道德問題,與兒童及青少年晤談,根據研究結果完成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十歲至十六歲道德思考與選擇的發展模式〕(The Development of Model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 1958),首度提出超越皮亞傑道德思考見解的階段理論。
  郭爾保是一位學者,不拘小節,對心理學和哲學問題思索至為深入,並樂於與人共同欣賞早期心理學家,如盧梭(J.J. Rousseau)、杜威(John Dewey)、鮑德溫(J.M. Baldwin)等人的智慧與貢獻。自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八年,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執教。一九六八年轉到哈佛大學。
  郭爾保將皮亞傑倡導的道德思維兩階段論擴充為三期六階段,由青年前期延伸至整個青年期與成年期,有相當的貢獻。唯其提出的成規後期的道德觀,超越社會與法律的範圍,頗足置疑;加以郭爾保的道德階段論,係奠基於西方哲學傳統上,尤其是美國傳統和現況,是否適用於非西方文化體系的社會,亦值得斟酌。又他的理論係以男性為對象,常被譏為含有性別歧視的色彩,直到他的助理之一吉利根(C. Gilligan)專以女性進行晤談所得的結果發表,得以補充。
  郭爾保發展出以兩難的故事情境,以測量並研究個體的道德發展,對於個體道德發展的階段鑑定與道德教學具有實用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郭爾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