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的發展 - 教育百科
語 | |
言 | |
的 | |
發 | |
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nguage Development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關語言形成的理論,學者分成兩派:一派為先天能力說,一派為後天模仿說。人類的語言靠學習與模仿漸漸發展而成,則是可以認定的。學者們主張人類語言的形成,最重要的方法是模仿。持這種觀點者還是占多數。 雖然人類自呱呱墜地便有哭聲出現,但是剛出生的叫聲是未分化的聲音,只是一種本能的反射反應而已,並不能構成語言,即使到了自言自語的階段,聲音也沒有代表任何意義。就是剛進入模仿的階段,雖會模仿別人的聲音,但也仍然是一種鸚鵡式的「應聲話」(echoing),尚不能理解語言的意義。 在兒童說話之前,累積了無數次的感覺與刺激,然後形成許多概念、思想與經驗,度過了無聲的內化性語言期,等到兒童能把聲音與事物的觀念聯結在一起後,才算進入語言的理解期。 兒童的語言表達必須對刺激或聲音有適切的反應,正常的兒童約在一歲至一歲半時才開始說出第一個正式的語言,稱為「發語期」或「語言表達期」。從「發語期」開始,到認識許多字彙,會用合乎語法或文法的詞句表達,乃至說話完全沒有困難為止,至少要到五至七歲左右。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兒童語言的表達,三歲是關鍵期,如果一個兒童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他的語言能力可能有問題。因此一個兒童在三歲時就應該會說一些基本的語言。 獨立國協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 Vygotsky)在一九三四年的名著〔思想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一書,提出了語言發展的三個階段: 1. 從外部語言到自我中心語言,即外在的語言刺激到形成以「我」為中心而表達出來的語言。 2. 兒童自言自語以幫助自己理解和指導自己的活動。 3. 內部語言形成,自我中心語言消失,兒童開始用詞語思想,以取代發生語言(即自言自語)。這樣兒童掌握的語言結構,成了他的基本思想結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言的發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