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信性差距 - 教育百科
可 | |
信 | |
性 | |
差 | |
距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redibility Gap |
作者: | 陳英豪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在進行情意教學評量或人格、興趣與價值觀評量時,學生面對評量卷常常會為了「取悅心理或符合社會期望」,而未真實反應出真正的情意反應或個人真正的內心思維,此種作答的現象稱為「可信性差距」。 「可信性差距」出現在認知或技能教學目標的比率甚低,但出現在情意教學評量的比率甚高,如國小學生作答「社會」、「健康教育」或「生活與倫理」等學科的情意題目時,絕大部分學生會產生「可信性差距」的現象。 教師為減少或覺察「可信性差距」的現象,可採取下列作法: 1.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取得學生的充分信任。2.採匿名方式集體施測,以獲得全班的情意反應,因匿名方式,學生較無心理壓力,故取悅教師或符合社會期望的可能性較低。3.施測說明宜強調評量結果不作為評分依據,強調結果的保密性,且僅作為教學參考。4.隱藏評量目的,將評量標題改為較中性的語詞,避免引起學生可信性差距。5.設計誠實指標以了解學生的作偽情形。6.採用強迫選擇技術,以減少產生可信性差距。7.以直接觀察學生的情意反應,來驗證紙筆測驗的結果。8.以無干擾技術來評估學生而得情意學習結果,來輔證紙筆測驗的結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信性差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