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終軌跡 - 教育百科
臨 | |
終 | |
軌 | |
跡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ying Trajectory |
作者: | 黃富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臨終軌跡是描述臨終過程的長短和形式、及家人反應的一種說法。此一說法係由學者史特勞斯(A.L. Strauss)和葛拉瑟(B.G. Glaser)於一九七○年所提出。他們二人以曲線的長短和形式來說明臨終的過程。曲線可能很快直轉而下,也可能慢慢拖延,也可能起伏波動,時好時壞,很難預測。這種時間的長短和起伏的形式,對醫護人員及家人在照顧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影響很大。如果生命休止適時到來,病人的親友都已有預期的心理準備,影響較小;如果一再拖延,家屬哀慟過久,心理負擔很大,反而會感到挫折、厭煩,甚至內心氣憤,好像病人或上蒼有意拖累折磨;如果死得太快,如遭受意外而突然的死,則家屬措手不及,心理完全沒有準備,會覺得對死者虧欠內疚,甚至責難懷疑醫護人員的疏失。他們二人曾提出了四種臨終曲線,主要的區別在於死亡是否確定: 1.預期在某一確定時間會死:例如生命期只有六個月,時間短而明確。 2.時間未知,但確定會死:例如存活期為六個月至五年,曲線會拖延一段時間。 3.不能確定是否會死,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會有明顯的答案:例如進行試驗性的手術,是否成功不能確定,但手術後則可知道。曲線的走向,視未來的某一段時間而定。 4.不能確定是否會死,何時能知道亦不能確定:例如心臟病患者,其所患的心臟病可能是致命的,也可能不是致命的,但未來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 最後兩種由於情況模糊不定,焦慮延長,否認、生氣或協議的行為會加劇,導致整個臨終過程調適的困難。知道個人何時將會生命休止,對問題的處理和生活適應均有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臨終軌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