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門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kǎ m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ǎ mén
解釋:
本為法國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 rimée)所寫的中篇小說,西元一八四五年出版。為法語Carmen的音譯。描寫浪漫女子卡門(Carmen)的飄泊生涯和戀愛故事。後由法國音樂家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阿雷((Ludovic Haléry)和米亞克(Henri Meilhac)改編成歌劇,自一八七五年首演以來,即成為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卡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rmen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為有名的芭蕾舞劇,主要是以歌劇《卡門》的故事為藍本。編過此劇的編舞家,早期包括馬理斯.裴堤帕(Marius Petipa, 1845)、亞伯特.阿隆梭(Alberto Alonso, 1967)等,與近代的編舞家羅蘭.培堤(Roland Petit, 1949)、珮吉(Ruth Page, 1960)和約翰.柯蘭可(John Cranko, 1971)。羅蘭.培堤於1949年2月21日在倫敦王子劇院(Prince´s Theatre)首度推出新作,由巴黎芭蕾舞團(Les Ballet de Pâris)擔任演出。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安東.克里活(Antoine Clavé)舞台與服裝設計。珮吉的作品是於1960年1月15日由芝加哥歌劇院舞團(Chicago Opera Ballet)擔任首演,此後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rter)、俄國的波修瓦芭蕾舞團,與哈林舞蹈團都曾經上演此舞碼。約翰.柯蘭可則是於1971年為德國司圖加芭蕾舞團(Stuttgart)重新編作此舞劇,由名伶海蒂(Haydée)演出卡門一角。每一位編舞家都以自己的手法去描述卡門,大部份的編舞家都依據歌劇的藍本,將卡門定位為挑逗是非、見異思遷的蕩婦,然而約翰.柯蘭可卻認為,卡門是一位置身於西班牙社會中,受歧視與壓迫的吉普賽女子,她的放蕩行徑,完全是一種反社會的「報復」的行為。
參照:
王沛綸編著《音樂辭典》1980、Mary Clarke &David Vaughaughan《The Encyclopedia of Dance & Ballet》1977、Horst Koegler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