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史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ㄛˋㄑㄩˋ˙ㄉㄜㄕˊㄕˋㄕˋㄐㄧㄖㄨˊ:「ㄌㄧˋㄕˇ」、「ㄊㄨㄥㄕˇ」、「ㄓㄥˋㄕˇ」、「ㄐㄧㄣˋㄉㄞˋㄕˇ」。
  2. ㄐㄧˋㄗㄞˋㄍㄨㄛˋㄨㄤˇㄕˋㄐㄧ˙ㄉㄜㄕㄨㄐㄧˊㄖㄨˊ:「ㄕˇㄐㄧˋ」、「ㄩㄢˊㄕˇ」、「ㄑㄧㄥㄕˇ稿ㄍㄠˇ」、「ㄦˋㄕˊㄨˇㄕˇ」。
  3. ㄍㄨˇㄉㄞˋㄓㄤˇㄍㄨㄢˇㄨㄣˊㄕㄨㄏㄢˋㄐㄧˋㄕˋㄉㄥˇ˙ㄉㄜㄍㄨㄢㄌㄧˋㄖㄨˊ:「ㄕˇㄍㄨㄢ」、「ㄊㄞˋㄕˇ」。
  4. ㄧˋㄓㄨㄥˇㄓㄨㄥㄨㄣˊㄔㄨㄢˊㄊㄨㄥˇㄊㄨˊㄕㄨ˙ㄉㄜㄈㄣㄌㄟˋㄇㄧㄥˊㄔㄥㄓㄨˇㄧㄠˋㄕㄡㄌㄨˋㄌㄧˋㄕˇㄉㄧˋㄌㄧˇㄓㄥˋㄕㄨㄉㄥˇㄓㄨˋㄗㄨㄛˋㄖㄨˊ:「ㄕˇㄅㄨˋ」、「ㄐㄧㄥㄕˇㄗˇㄐㄧˊ」。
  5.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史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1. 古代掌管文書、記事等的官吏。
    【例】太史、左史、右史
  2. 過去的時事、事蹟。
    【例】歷史
  3. 記載過去事跡的書籍。
    【例】正史、通史、野史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名]
1.古代掌管文書和記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2.過去的時事、事跡。如:「歷史」、「羅曼史」。
3.記載過去事跡的書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形]
文辭繁雜。《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á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掌管文書和記事等的官吏。如:「太史」、「御史」。《說文解字.史部》:「史,記事者也。」《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下》:「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覈,固文贍而事詳。」

2. 過去的事跡。如:「歷史」、「羅曼史」、「史學」、「史實」。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三國演義》第九回:「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3. 過去事跡的記載。如:「正史」、「通史」。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二.進士王叡》:「進士王叡,漁經獵史之士也。」《三國演義》第六○回:「明公先取西川以為基,然後北圖關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4. 文辭虛華、浮泛。《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5.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注音: ㄕ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史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