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提示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tí sh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í shì
解釋:
  1. 點出或指出別人所未想到的,以做為思考的線索。
    【例】經主持人提示,馬上就有人猜出謎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提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í shì
解釋:
把別人設想不到之處提出來,以啟發思考。如:「請老師提示一下這題數學的做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提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mpting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在螢幕上向使用者所發出的提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提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uggestion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提示是在沒有威脅、強迫、利誘或任何不當壓力的情況下,個人的意識因外在的表象、觀念隨之改變,趨向於與之一致的狀況,這種意識是自己原來所沒有的,完全從外在進入個人意識中。
  提示的種類頗多,除催眠外,又分動作性的、觀念性的、思想及信仰、反面提示、社會性的、模仿性的等等。心理學中聯結論者(Associationists)對提示的作用非常重視。
  社會心理學家在解釋社會模仿(Social Imitation)現象中,認為提示是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與別人趨於一致的現象,十九世紀法國勒朋(G. LeBon)利用「提示原則」(Principle of Suggestion)解釋社會模仿現象,認為人天生就有傾向於接受別人思想及行為模式的本能,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時,會很自然的接受對方的想法和行為模式,終至兩人表現出相同或類似的想法和行為。勒朋並利用這個概念來解釋個人的想法和行為模式會與其所處之團體成員相類似的原因,以為好像傳染病傳染的過程一般,一直到所有團體成員表現出相同的想法和行為模式為止。
  有的社會心理學家不認為人有接受提示的本能,以為人在模仿或接受別人想法及行為模式時,受到了增強,因滿足而逐漸展開接受提示的過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提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提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