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貝舞蹈 - 教育百科
龐 | |
貝 | |
舞 | |
蹈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ompeian Dance |
作者: | 高麗娟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遺址。義大利靠近拿波里(Napoli)的龐貝城(Pompeii)於西元79年因維蘇威火山(Vesuvius)爆發被掩沒,如今大部份的遺蹟已被挖掘出土,由遺蹟中的壁畫、銅器、陶瓷品的破碎物上觀之,部份圖示有舞蹈者、儀式及所使用之器具等等,透露當時社會活動的戒律訊息。緊鄰龐貝的海克拉尼城(Herculaneum)也有部份出土,許多珍貴的古物藏於拿波里的博物館「Museo Reale」及著名的沙龍「Camera Segreti」。許多有關這兩個城鎮舞蹈遺跡,收錄於皮洛立(P. T. Piroli)著作《海克拉尼城遺跡》(Antiquities d´herculaneum, 1805)一書中。其中可看到八位繆司神(Muses)的圖像、希臘愛神伊柔斯(Eros)舞蹈儀式的油畫等。而「龐貝舞蹈」範圍極廣,由宗教形態至世俗的娛樂舞蹈皆包括在內。後世由繪畫及銅器上可見到埃及神話中愛西斯(Isis)的舞蹈,也有一些《繩上舞》(rope-dancing)及翻筋斗表演圖像,甚至頗具二十世紀美式酒館娛樂舞蹈之樣式。龐貝城較羅馬城有地方特色,因此其舞蹈也具地方味,舞蹈急速有平民化風味,龐貝的舞蹈表演傳統流傳於羅馬至十六世紀。表演場所方面,有「法羅三角劇場」(Foro Triangolare)建於西元前二世紀,為露天劇場,頗有希臘的遺風,改建後,可容納約五千觀眾;緊鄰有個較小的音樂劇場,容納約一千五百觀眾,可作宗教慶典、啞劇、音樂節慶等表演。西元前一世紀,城牆邊的角落另蓋了一個圓形劇場,專提供格鬥秀(gladiatorial show),或作競技兼軍式訓練之用。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龐貝舞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