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柏拉圖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laton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柏拉圖主義係指由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及其追隨者所發展出的一系列的思想體系。其中較為重要的論點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先天的觀念;人們從經驗活動中,獲得喚醒先天觀念的機會。經驗活動中的感覺是虛幻不實的,不能形成人們的知識,觀念或理型才是知識的核心,才是最真實的存在。由於感覺是暫時的,變動不居的,因此感覺所呈現的世界是虛幻的;真正永恆存在的是觀念性的實在。觀念的特性是抽象的、不變的及普遍的,因此對於柏拉圖來說,觀念不僅是最真實的存有,而且也是最根本的存有。觀念是人們理性活動下的產物,故而柏拉圖重視理性,輕視感覺,其原因即在於此。
  柏拉圖將人區分為靈魂與身體兩部分,靈魂主宰著身體。身體則是物質構成的,不會久存的。人的靈魂由智、情(意)、欲三部分組成;有些人智慧主宰自我,有些人情(意)主宰自我,有些人欲求主宰自我。依柏拉圖的看法,主智者為哲人王,可成為治者;主情(意)者,可成為衛士,負責保國衛民的責任;而主欲者則可成為百工,以為社會服務。政治制度上,柏拉圖偏向於菁英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上,柏拉圖傾向於共有財產制,他的理由是共有財產制可以防止人心的腐化、清除人的私心;教育方面,柏拉圖將教育當作適才人選的一種篩選與分配的途徑。人各盡其才、各取所需,成為他的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柏拉圖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