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言 |
筆畫: | 13 |
部首外筆畫: | 6 |
注音: | ㄕ |
解釋: (1)一種可以吟詠、朗誦的文體。傳統詩多須講究格律。如:「古詩」、「現代詩」。 (2)詩經的簡稱。如:「詩、書、易、禮、春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言 |
部首外筆畫: | 6 |
總筆畫: | 13 |
注音: |
|
解釋:
1. 以精粹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緒的文體。一般與文相對。
2. 六經之一,即《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宗廟樂章和各國風謠,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言 |
部首外筆畫: | 6 |
總筆畫: | 13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言 |
音讀: |
s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