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取人以為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取人以為善」出於〔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藉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言則拜,烘托舜兼取兩者,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之德,揭示君子「與人為善」的修養原則。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藉子路、大禹兩人的德行的事實,來烘托虞舜的大德;先讚美子路只要聽到別人告訴他的過錯,就非常歡喜地接受,並且立刻實行。大禹更勝一籌,不必等到自己有過,只要一聽到有益於德的言語就虛心拜受,所以可以捨棄自己的缺點,廣納天下人的善言,而使自己的德行更為高超。至於虞舜,還在子路、大禹之上,無論是從事於耕種、燒窯、打漁等低微的行為,或是到當了尊貴的帝王之後,始終秉持採擷別人的善言善行的原則,從善如流,勇於捐棄自己的成見,樂於採取別人的長處,進而要求自己遵從實施,將所有的長處推廣開來。
  凡是有志於修德的人,上自天子貴族,下到庶民,均應有這種「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的襟懷。所以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就是說,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是由於肯於向人學習、擇取別人的善言善行,進而也幫助別人行善。
  孟子這個意思可以配合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起應用。從孔子主張的個人自我修持的反省工夫做起,選擇好的、善的來遵從,對於那些不善的,可以作為殷鑑,使自己避免;再加上孟子所說的「與人為善」,由自己出發,進而推展到所有的人身上去,便可達到「善與人同」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取人以為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