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具理性(技術理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strumental View of Rationality
作者: 溫明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工具理性」依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所言,是在社會生活中所有政治與行政的宰制。此種宰制來自於驟增的講求效率、預策未來等機制的發展。軍隊、社會科層體制、學校、商業,尤其是文化企業化等,都屬此類機制。(參見「目的理性行動」)。
  工具理性一詞乃法蘭克福學派於一九三○年代所提出,用以說明並批判人類理性之被化約為單方面之工具理性。渠等以為「工具理性」有別於「批判理性」。批判理性又稱實質理性(substantive reason),乃人類思考模式之一,藉以掌握普遍性概念、價值與潛能。除此而外,實質或批判理性也可提供批判工具理性之客觀標準。
  透過實質理性之批判,工具理性呈現僵化現象,說明人類在工具理性之宰制下已喪失了自由與自律。工具理性在發揮啟蒙理性而促使科技進步的同時,所以轉變為一股新而有力之宰制力量,主要原因是工具理性變成一種意識型態,阻礙了人類進步所致。此種意識型態不僅視工具理性為科技的運用,或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貢獻,並視工具理性可直接控制自然與人類。因為工具理性具方法、科學與計量式功能,可掌握人與事。
  人被侷限於工具理性窠臼之際,自律便不可能存在,因為用工具理性量度一切,包括量化幸福與美好人生,甚至於公共事物亦被工具化,遂使人之特性消失無遺。人類之自由與人性之珍貴於科技理性過度發展後被漠視了。就此而言,工具理性一方面促進科技之昌明進步;另一方面卻產生馬克斯(Karl Marx)所批判的社會控制與階級鬥爭。
  工具理性一方面具啟蒙、解放之功能與特質,使人類更能控制自然與社會活動;另方面卻又極端地成為社會壓迫的媒介。過度膨脹後,從資本主義社會只發展科技,相對的忽略倫理與審美等價值發展,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具理性(技術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