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引導閱讀思考活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作者: 何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引導閱讀思考活動是語言閱讀課中採用的一種閱讀理解教學法。用這種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同時,投入到思考過程中,使閱讀成為讀書與思考、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雙向交流。
  不同於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引導閱讀活動(directed reading activity),引導閱讀思考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教師承擔閱讀活動中協調者的作用-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閱讀材料,決定閱讀材料中的最佳停頓點,此時,向學生提出「為什麼」、「你怎樣想」、「你預測故事會怎樣向下發展」等等問題,啟發學生的輻合思維,鼓勵他們發表意見,陳述理由。故事讀畢,學生比較自己作出的預測和原故事的發展。最後對原故事的情節和思想發表討論。
  引導閱讀思考活動可以是課堂討論形式,也可以是自我閱讀形式,即教師事先把停頓點的問題寫在閱讀材料上,學生邊讀邊寫出自已的見地。
  司陶佛(R.G. Stauffer)是引導閱讀思考活動的首創者。一九六○年代,布魯納(J.S. Bruner)的教學論頗受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無組織體系理論盛行,這種理論指出學生要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部過程,而不僅僅只是記憶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是再組織和發展已有的認知結論的過程,以便對新的經歷更具預測力。引導閱讀思考活動就是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通過提供給學生進行思考的條件,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歷,用批判和創造性眼光去閱讀、檢查、假設、驗證並判斷。這種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和興趣,並且提高閱讀理解力。
  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者-教師之間,對這種活動存有爭議,雙方對「閱讀理解」持有不同的解釋。前者以為「閱讀理解」是一個學習過程;而後者認為是一種學習技能。引導閱讀思考活動的隨後研究證明:雙方的爭論遠遠超過「閱讀理解」本身詞義的解釋範圍。閱讀和閱讀理解不只是可教的技能,它的發展涉及到認知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中的基礎理論。引導閱讀思考活動是提供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探索自己的想法與理論概念之間的關係,擺脫書本和教師的束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引導閱讀思考活動的優點是通過互相交流,促進學生理解閱讀材料,分析和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它是一種有效的理解教學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引導閱讀思考活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