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人種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Ethnograph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近年來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特別喜愛使用「人種誌」或「人種誌方法」來描述使用參與觀察、自然研究及開放式研究。因此教育界所探討的人種誌已經變成社會科學訓練的一套技術。許多研究人員或非研究人員,從事人種誌的研究,或者批評人種誌方法未能反應其與文化人類學問有著歷史與方法論上的連續。許多方法,如質的研究、自然研究、重視生態的及完整的研究,都被認定為人種誌的方法,含有人種誌的特徵或形式。
  教育人種誌研究目標在於參與某些具有內在群體的人,一起生活,並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藉以成為該社群的一個。教育人種誌學者試圖紀錄並描述文化、顯現的行為與價值,以及真實的項目。其研究的要旨為:
  1.如何將人種誌的方法應用在教育人種誌的研究方面。
  2.了解人種誌方法的長處與短處。
  3.建議運用一些人種誌研究的要件,集中在探討識字教育、學校專題研究與社區研究方面。
  教育人種誌研究的學者,主要的工作是描述研究群體的文化,並在連續與變遷的兩種過程中,認識特殊的文化類型與結構。研究主要是將教育研究的課題擴大至學校以外,尤其注重社區的文化研究。因此教育人種誌研究要件的達成,有賴於專門研究校外社區的人種誌學家與專門研究人員,以及人類學家和教育人員之間的合作。
  英國社會學家柏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認為,教室和學校內的研究,佐以研究學校的所有成員,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有助於了解社區化傳承的內容和過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人種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