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漢堡芭蕾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mburg Ballet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以德國漢堡為基地,其成立可追溯至十七世紀「漢堡歌劇院」偶爾安排芭蕾的演出開始,舞團一直附屬於歌劇院。十九世紀時,劇院常有頂尖的當代浪漫芭蕾舞者往訪,至二十世紀的1962年至1970年間,「漢堡芭蕾舞團」由彼得.凡迪(Peter Van Dyk)擔任藝術指導,此期間舞團日趨式微,僅演出一些巴蘭欽作品以及少數近代編舞家作品;包括貝嘉(Maurice Bejert)、儒狄.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 1933-)、季利安(Jiri Kylian)、李蒙(José Limón)、羅賓斯(Jerome Robbins)以及都鐸(Antony Tudor)等人舞作。直至1973年由美國人約翰.奴麥爾(John Neumeier)繼任藝術指導,引進大量現代芭蕾,包括獨幕敘事芭蕾(Narrative Ballet),抽象芭蕾(Abstract Ballet)、交響樂芭蕾(Symphonic Ballet)、宗教芭蕾(Religious Ballet),甚至兩齣音樂劇里昂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及在《城市中》(On the Town)。奴麥爾多方面之才華,編成其敘事芭蕾及以馬勒交響曲、巴哈、莫札特等之宗教音樂編成芭蕾,此外以亞歷山.仲馬的文學名著《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及以蕭邦鋼琴音樂為背景,編作的舞蹈電影《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如詩如畫一般,以及其常以創新方式詮釋的經典芭蕾,形成「漢堡芭蕾舞團」獨樹一幟的風格,並吸引不少國際著名舞星,如Marcia Haydeé(司圖卡芭蕾舞團首席舞星)擔任該團客座指導與演出,奴麥爾重新將此舞團推向國際知名舞團之列,也使奴麥爾的名字在漢堡地區成為芭蕾的同義詞。
參照: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漢堡芭蕾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