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牌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牌記,我國古籍圖書中一種特殊的刻書標記。前人有多種名稱,如書牌、木記、墨記、牌記等,而統稱之為牌記。牌記,記載刻書時間、地點、刻家姓名、堂號等,有的牌記甚至還反映該書的內容。牌記的形式,有橢圓形、亞字形、蓮龕形、鐘鼎形、金爐形、琴器形、碑牌形,最常見而比較簡單的是長方形。其在書中的位置多見於內封頁,卷首、序文、目錄、凡例之後,也有在目錄之前,或一書之卷末、或一書各卷之卷末。牌記文字有多有少,文字多的如蒙古定宗4年(1249)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一書,卷首有螭首龜座碑形牌記,文字凡12行252字。又如明弘治岳家刻本〔奇妙全相註釋西廂記〕卷後的蓮龕形牌記,刻文11行180字。古代書籍之有牌記,具有版權及廣告作用。刻有牌記,說明版權為刻書者所有,他人不可妄自翻雕。自宋代始,我國圖書印刷業走向興盛,刻書出現商品化,因此也就出現版權問題。古人匠心獨具,在牌記上運用商業文字招徠顧客,如宋刻本〔東萊先生詩律武庫〕30卷,牌記云:「今得呂氏家塾本手校武庫一帙,是為詩戰之具,因可以掃千軍而降敵。不欲祕藏,刻梓以公諸天下,收書君子伏乞詳鑒」。在古籍版本的鑒定上,牌記是重要的依據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牌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