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琵嘴鴨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琵嘴鴨
英文名: Anas clypeata
描述:
雌雄鳥的體色相異,雄鳥繁殖羽頭為藍綠色有閃光,頸下部及上胸為白色。背中央黑色,翼鏡綠色,尾上覆羽黑色,尾中央黑色,兩側白色,腹面紅棕色,尾下覆羽黑色。喙寬扁,黑色,跗蹠及趾橙紅色,眼黃色。雌鳥全身灰褐色,夾雜黃褐相間的斑紋,喙褐色,眼黑色。雄鳥非繁殖羽如雌鳥,但喙仍為黑色。
分布:
全球繁殖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冬季遷移至北非、亞洲南部、北美南部及中美洲。台灣冬季出現於沿海濕地、河口及水塘,一般發現的數量可從數隻到數百隻之多,只有在台北淡水河流域、台南四草、嘉義東石有上千隻大群的紀錄。
作者: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rthern Shovel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nas clypeata
形態:
體長48~51公分。喙大而扁平,正面形狀像琵琶,名字由此而來,喙長超過頭長。雄鳥喙黑色,腳橙色,繁殖羽頭至上頸部為暗綠色且具有光澤,下頸至胸部為白色;背部黑白相間,下胸、脅、腹部為褐色;飛行時可見淡藍色覆羽、綠色翼鏡,尾下覆羽黑色。雌鳥全身褐色,具黑褐色過眼線;喙暗灰色,側面橙色,腳橙色,飛行時可見藍灰色覆羽、綠色翼鏡。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但腹部為褐色。大部分的亞成雄鳥在頭部接近喙基部的兩側有新月形白色斑紋。
分布:
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繁殖地於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南至加州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冬季則往南遷徙至美國南部、中美洲及南美哥倫比亞北方及亞洲、非洲的熱帶地區,台灣為常見的冬候鳥。
生態習性:
夏天棲息於草澤溼地;冬天棲息於河口、沙洲、沼澤、湖泊等淡水環境為主,並常與其他鴨種混群。雄鳥叫聲似“chook-chook”聲;雌鳥則為呱呱叫。覓食方式為以喙濾食水中細小的植物種子及動物。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科: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琵嘴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