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衛星,同步衛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tellite, Synchronous Satellite
作者: 侯志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九五七年蘇俄發射歷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Sputnik),一九六○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枚能接收及發射訊號的自動通訊衛星「使者號」(Courier),兩國展開激烈的衛星競賽,也開啟了衛星傳播時代。
  衛星主要功能是作為訊息的接收及轉送站,衛星中有多個的轉頻器(transponder),轉頻器中包括微波接收器、遙測指令系統、控制系統、電力系統。地面站將訊號向上傳送稱為上鏈(uplink),訊號放大後再向下傳送到另一地區的地面站稱為下鏈(downlink),衛星訊號所能涵蓋的有效區域稱為footprint。
  衛星的電力多半是由太陽能蓄電裝置或電池提供,供電能力大小直接影響衛星的運作能力及涵蓋區域,電力供應中斷,則衛星壽命也告結束。
  根據輸出功率,衛星又可分為低功率衛星、中功率衛星及高功率衛星。
  早年的衛星多屬於非同步衛星,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固定的時間消失,地面站必須裝置兩座以上的迴轉式天線,交互追蹤衛星,而且每當衛星運轉超過涵蓋範圍即無法發揮功能。
  一九六三年美國發射「同步二號」(Syncom Ⅱ)通信衛星,是第一枚同步衛星。同步衛星在地球上空赤道附近三萬六千公里的衛星軌道上,以定向定速飛行,每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恰好是一天,因此使衛星維持在原先設定的位置,持續執行任務。
  衛星科技發展至為迅速,目前已在通信、國防、科學研究、傳播等方面廣泛運用;在國土廣泛的國家及國際間,運用衛星實施教育、訓練、會議亦愈加頻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衛星,同步衛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