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人誌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Ethnography
作者: 楊榮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人誌學還有幾種不同的名稱:例如稱此為認知人類學(Cognitive Anthropology)或新人誌學(New Ethnography),也有人誌科學(ethnoscience)等別稱,都是研究人類文化的學門。傳統的認知人誌學家的研究重點通常都在於文化知識的認知組織,而所用的方法則經由語義系統,也就是語句間的關係的研究為基礎。因為認知人誌學家假定人的文化知識必反映在其所操用的語文,特別是在其語義上。
  認知人誌學家的研究目的就是:對於某特定(例如某一族群的)認知系統的組織做完整而精確的描述。這包含文化中各成分的指認,以及其中各種關係的詮釋。因此認知人誌學家的研究問題不外乎(1)某特定族群的文化中有那些重要而特別的實質現象?以及(2)他們如何組成這些實質現象等。
  認知人誌學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通常都是所謂循環式;從涵蓋性較大的特定問題開始,蒐集並分析資料,以指認其中所含各種文化象徵以及其間的相互關係,然後建立假設以說明這些文化象徵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其意義,再蒐集資料以驗證。經多次「蒐集資料-假設-驗證」的步驟之後,逐漸縮小範圍,將其研究重點聚焦於某些特定的焦點上。研究問題可大可小,如美國的民族文化是個很大很複雜的研究問題;而小的問題則如一邊遠地區在宗族特殊問候行為的研究等。
  在認知人誌學研究中蒐集資料的基本方法為晤談,常由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引出問題,逐字逐句作詳細記錄並分析被研究者所回答的每一字句,以蒐集語言學符號(linguistic symbols)的樣本,並分析其中相互關係以及其運用方式,以為詮釋其文化的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人誌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