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罕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 Han Pai
作者: 霍德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訥河等地鄂溫克族聚居區。《阿罕拜》一詞為舞中常用的呼語而得名。《阿罕拜》舞,又稱《努里格日》或《努給勒》,均為鄂溫克語,漢譯為跳舞或熱鬧一陣的意思。每逢春節、婚禮或歡慶豐收等吉日聚會時,由婦女表演。參加者人數不限,面對面站成雙橫排或豎排,每二人為一組,相互勾拉手。表演時,做〈單腳拍地步〉雙手舞姿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洗臉、照鏡子、梳頭、挽袖等動作。無音樂伴奏,由表演者邊舞邊呼號。開始時的第一個呼號為《阿罕拜》,其它呼號隨之進行。節奏逐漸加快,聲音漸高。呼號聲、拍手聲、跺地聲和人們歡笑聲匯成一片,舞也越發熱烈。動作粗獷,剛健有力,整個舞蹈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罕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