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捶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uí
解釋:
  1. 用拳頭或棒棰敲打。
    【例】捶背、捶胸頓足、捶洗衣物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uí
解釋:
[動]
1.用杖敲打。如:「捶背」、「捶胸頓足」。《荀子.正論》:「捶笞臏腳,斬斷枯磔。」
2.舂、擣。《禮記.內則》:「欲乾肉,則捶而食之。」
[名]
鞭、杖。《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韓非子.姦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uî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搥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用杖敲打。《說文解字.手部》:「捶,以杖擊也。」《荀子.正論》:「捶笞臏腳,斬斷枯磔。」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朝廷雖加存卹蠲免,餘稅實無可徵。而州縣文移督趣甚急,動加捶撻。」

2. 鞭、杖。《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韓非子.姦劫弒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漢.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 擣、舂。《正字通.手部》:「捶,椎擣也。」《禮記.內則》:「欲乾肉,則捶而食之。」

4. 以拳捶打。如:「捶背」。《兒女英雄傳》第一九回:「說完了拍著那棺材,捶胸頓腳,放聲大哭。」《官場現形記》第一一回:「拗他不過,索性躺在樓板上,泣血捶膺的,一直哭到半夜。」

注音: ㄔㄨ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捶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