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岔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ㄢ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chà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ㄣㄑㄧˊ˙ㄉㄜㄖㄨˊ:「ㄔㄚˋㄌㄨˋ」、「ㄔㄚˋㄌㄧㄡˊ」。
  2. ㄧˋㄨㄞˋ˙ㄉㄜㄕˋㄍㄨˋㄏㄨㄛˋㄔㄚㄘㄨㄛˋㄖㄨˊ:「ㄔㄨㄔㄚˋ」。
  3. ㄆㄤˊㄔㄨㄏㄨㄚˋㄊㄧˊㄖㄨˊ:「ㄉㄚˇㄔ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à
解釋:
  1. 山或路分歧的地方。
    【例】岔口
  2. 意外事故、差錯、枝節。
    【例】出岔
  3. 分歧的。
    【例】岔路、岔流
  4. 截斷、轉移。
    【例】岔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à
解釋:
[名]
1.路或山分歧的地方。如:「路岔子」。
2.意外的事故或差錯。如:「出岔」。
3.轉移他人話題或注意力的舉動。如:「對不起!我打個岔!」《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這個岔一打,大家又重新笑起來。」
[動]
插嘴或轉移他人的注意力。如:「他故意把話題岔開。」《紅樓夢》第八二回:「襲人見他說話造次,連忙岔道:『媽媽,你乏了,坐坐吃茶罷!』」
[形]
1.分歧的。如:「岔路」、「岔流」。
2.矛盾、有偏差。如:「你這話就岔了。」
[副]
聲音哽咽失常。如:「他哭得聲音都岔了。」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
解釋:
同「碴」。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ㄔㄚˋ

1. 由山脈、河流或道路主幹分出的地方。《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一來路岔道兒多,防走錯了。」《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直送郭孝子到二十里路外岔路口,彼此灑淚分別。」。

2. 插嘴或轉移話題。《紅樓夢》第八二回:「襲人見他說話造次,連忙岔道:『媽媽,你乏了,坐坐喫茶罷!』」《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這個岔一打,大家又重新笑起來。」

3. 意外事故或差錯。《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他說得如此老靠,斷無不來之理,莫非出了岔子,又有什麼變卦?」《糊塗世界.卷三》:「只恐怕任承仁亦脫不了干係,還怕要出岔哩!」

4. 矛盾、錯誤、偏斜。《紅樓夢》第四○回:「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文明小史》第四○回:「大約是少爺合那大保說話的聲音太高了,被他聽見,所以他趕了出來,想拿大少爺的岔兒。」

5. 聲音哽咽失常。如:「他哭得聲音都岔了。」

㈡ㄔㄚˊ

同「碴」。

注音: ㈠ㄔㄚˋ ㈡ㄔ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