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栳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lǎ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ǎo
解釋:
參見「栲栳」、「栳栳」、「栳樟」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栲栳」:竹製或柳條製的盛物器。《廣韻.上聲.皓韻》:「栳,栲栳,柳器也。」《水滸傳》第二○回:「晁蓋等眾頭領都上到山寨聚義廳上,簸箕掌、栲栳圈坐定。」《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被他趕著,一鞭打在腦後,猛然驚覺。自此瘡越加大了,頭脹如栲栳。」

2. 「栳栳」:一種中國山西北部最為普遍的食物。將一塊小麥麵置於石板上或木板上,用手掌一壓一搓,使之成為一圓柱形捲捲。放於蒸籠蒸熟,再澆上作料、羊肉湯食用。

3. 「栳樟」:植物名。樟科樟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葉互生,呈橢圓形。五月時開綠白色小花,香氣濃郁。十一月間漿果成熟,果實呈暗紫色。栳樟有香氣能避蟲害,常用於製造書櫥、衣櫥、標本櫥等;其葉和枝條可提煉樟腦,作為驅蟲劑、香料等。原產於中國,分佈在長江以南各省和日本、琉球、印度及馬來西亞一帶,以臺灣產量最多、最普遍。

注音: ㄌ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