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礦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15
  • 總筆畫 20
  • 漢語拼音 ku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ㄩㄣˋㄘㄤˊㄩˊㄉㄧˋㄘㄥˊㄓㄨㄥㄍㄨㄥㄎㄞㄘㄞˇㄌㄧˋㄩㄥˋ˙ㄉㄜㄗˋㄖㄢˊㄨˋㄓˊㄖㄨˊ:「ㄐㄧㄣㄎㄨㄤˋ」、「ㄧㄣˊㄎㄨㄤˋ」、「ㄇㄟˊㄎㄨㄤˋ」、「ㄊㄧㄝˇㄎㄨㄤˋ」、「ㄇㄥˇㄎㄨ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礦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àng
解釋:
  1. 天然產出的均質固體,一般經由無機作用生成,具有規則性的內部構造,及特定範圍的化學成分及物理特性。
    【例】煤礦、鐵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àng
解釋:
[名]
1.儲藏於地層中,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或岩石。如:「煤礦」、「鐵礦」。
注音:
漢語拼音: gǒng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ò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埋藏在地層中有待開發的自然物質。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ㄎㄨㄤˋ

1. 鋼鐵樸石。本作「磺」。《龍龕手鑑.石部》:「礦,金銀璞也。」《玉篇.石部》:「磺,銅鐵璞。礦,同上。」晉.郭璞〈江賦〉:「其下則金礦丹礫,雲精燭銀。」清.王士禎等〈說餅聯句〉:「圓疑鏡卸盤,艷若金脫礦。」

2. 蘊藏於地層中供開採利用之自然物質。如:「煤礦」、「礦脈」、「採礦」。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一七.篤行》:「招礦夫三人,令殺公。」《清史稿.卷二六七.列傳.蕭永藻》:「開山發礦,多人群聚,良莠淆雜,臣通飭嚴禁。」

3. 古代用於治病之針石。《管子.法法》:「故赦者,奔馬之委轡;毋赦者,痤雎之礦石也。」唐.皮日休〈祀瘧癘文〉:「湯劑不可理,礦艾不可攻。」

4. 粗劣。宋.杜綰《雲林石譜.卷中.吉州石》:「但膚理頗礦燥,較之永嘉華嚴石為硯差勝。」

5. 粗獷、強悍。通「獷」。《重訂直音篇.卷六.石部》:「礦,強也。」《金史.卷九七.列傳.賀揚庭》:「南人礦直敢為。」

㈡ㄍㄨㄥˇ,ㄎㄨㄤˋ之又音。

注音: ㈠ㄎㄨㄤˋ ㈡ㄍㄨ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