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黃疣海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黃疣海參Holothuria hilla棲息在礁岩海岸潮間帶的礁石下。體長約20公分,外觀呈黃色至紅棕色,隨所棲息的環境而有所變化,背上有稀疏的淡黃色大型疣足,基部為白色;疣足伸展時可長達1公分;腹面管足的排列不定,有的個體為3條縱帶,有的為4條縱帶,也有管足散布於整個腹面,呈不規則排列;肛門周圍有一圈細疣;口部四周具18~20隻的淡黃色楯狀觸手,以珊瑚沙中的有機物為食。 分布於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島、馬斯克林群島、馬爾地夫群島、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夏威夷、澳洲北部,以及日本南部海域。台灣則可見於東北角、南部、澎湖等海域。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黃疣海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海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海參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亞屬名: Thymiosycia
中文亞屬名: 全疣參亞屬
拉丁屬名: Holothuri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Holothur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紅海
台灣分布地點: 東北角
拉丁種小名: hilla
中文目名: 楯手目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a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黃疣海參
英文名: Holothuria hilla
描述:
俗稱黃刺參,英名Light-spotted sea cucumber, Sand Sifting Sea Cucumber, Tiger Tail Sea Cucumber。身體柔軟呈香腸形,前端較細,體長大都在15至20公分間,最大可達25公分。體表呈淡黃色、紅棕色至棕褐色,隨著其棲息的環境,顏色與深淺常有變化,腹面的顏色較淺,多呈淺黃白色。背上散生著約100個白色至黃色的大型疣足,排列成6行,疣足尖端尖而軟,基部直徑約1公分,伸展時可長達近1公分,受刺激後疣足常收縮。腹部的管足稀疏,通常排列為3縱帶,中央帶較寬,但有時排列成4縱帶,中央帶有一狹窄的裸露區,有的個體管足散佈在整個腹面,排列不規則。肛門稍偏於背面,周圍具有一圈細疣。口偏於腹面,觸手呈淡黃色,盾狀,共有18至20隻。體壁骨片為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的底盤呈方形或不規則的圓形,周緣平滑,有1個中央大孔和8至10個周緣小孔 。塔部適度的高,由4個立柱和1個橫梁所構成,頂端有12至16個小齒。扣狀體多為規則的橢圓形,常具有3對比較大的穿孔。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馬斯克林群島、紅海、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尼、菲律賓、夏威夷、巴拿馬、墨西哥西岸、澳大利亞、日本、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區,臺灣地區在澎湖群島局部地區很多,東部海岸和恆春半島也有記錄,但數量很少。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