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教科書委員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漢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教科書委員會亦稱「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益智書會」,為西方在華基督教傳教士所組織用以編輯出版教科書的機構。清光緒三年(1877)五月由在華基督教傳教士首屆大會決定在上海設立。主席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祕書韋廉臣(A.Williamson, 1829~1890),主編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成員有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等。
  成立該委員會之原因是:鴉片戰爭後,隨著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發展,教會學校日益增多,但各自為政,教科書亦自編自用,良莠不齊,頗為混亂,遂成為突出問題。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即為解決教會學校的教科書問題而設立。委員會成立後,決定編寫初、高級兩套中文教科書,包括宗教、哲學、倫理、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天文、測量、地質、化學、動植物等科目。教科書的編輯方針是:(1)編寫而非迻譯。所用名詞力求統一,結合中國的風俗習慣,文字淺顯,容易理解;(2)提供重要事實與原則、問題與解答;(3)不僅供教會學校用,亦可供非教會學校用。在注重科學性與系統性的同時,努力把握各種機會將讀者導向信仰上帝。
  自光緒三年該會成立至光緒十六年(1890)止,共計出版各類教科書九十八種,三萬餘冊。該會還進行統一譯名工作。上述工作對近代中國文化與教育產生重要影響。光緒十六年,基督教在華傳教士第二次大會鑒於教會學校日益發展,須擴大該會之組織與功能,乃決定改名為具有學會性質之中華教育會。任務為:編輯教科書;謀教授上的互助;探求及解決中國的一般教育問題。以後逐漸吸收中國人及非基督教徒參加。民國元年(1912)改組為全國基督教教育會。四年(1915)又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二十四年(1935)再度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教育協會,並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會。主要活動是進行教育調查,編制各級教會學校的課程,舉辦教師講習會,討論教會學校的教育方針、計畫和措施等。出版物有〔教育月刊〕(後改名〔教育雜誌〕)及〔教師叢書〕。民國三十八年(1949)後該機構停止活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教科書委員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