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充實教學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充實」通常意指在中小學階段,提供學生一般課程以外,加深、加廣的學習過程和內容。這種教學策略可讓學生留在原班學習,不必另行安排其他的教育安置方式。但是,相對地來說,教師必須先找出哪些學生需要接受充實課程,老師也需要具備編選和實施充實課程的能力,再者,也要有適當的人選協助提供普通班老師各項有關充實課程的資源。
  就行政措施而言,在普通班採用充實教學策略的可行性較高,然而其成效較不易落實,主要原因在於普通班老師的負擔過重,很難確實實施個別化教學方案。因此,實際受惠的學生有限。除非,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並配合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為了避免充實教學策略淪為僅是提供學生更多重複的作業,美國資優教育學者葛勒格(J. Gallagher)提議充實學習活動應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概念聯結能力、評鑑批判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推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解超越本身特定環境以外的人、事、時、地、物的能力。
  目前,在國內中小學所實施的資優教育,就教育安置方式而言,以分散式的資源教室和集中式的特殊班為主。就課程與教學而言,以普通課程為主,充實課程為輔,原因在於受升學考試所困;而升學考試的主要內容仿似普通課程為主,所以學生的學習內容僵化,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例如,普通課程僅強調記憶性質的內容,而忽略思考層面的教學,導至學生只知必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國內的充實教學策略就比較強調後者,其中尤以專題研究或獨立研究的能力培養為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充實教學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