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設 - 教育百科
公 | |
設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ostulate |
作者: | 李奉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公設」一詞出現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和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 1225~1274)的著作中,是一個並非直接明顯的命題(拉丁文是petitio),暫時在學術性討論中不加證明而姑且認可,但參與者則都心照不宣,知道以後對此命題須加以證明。公設與設定(presumption)不同;後者在辯論時為雙方所接受,前者則是暫為一方所存而不論。 近代哲學所稱的公設是既非直接明顯、又不能證明、但卻非接受不可的命題;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一書中所稱的公設即是如此。這樣的公設「是理論的,卻無法證明的命題,而是因其無可分離地依附在一個先驗絕對有效的實踐規準上」,也就是說,如果不接受公設這命題,道德原則自身和遵守這原則就毫無意義。康德認為這個意義的要求有三個:意志的自由、靈魂的不朽及神的存在。 至於邏輯上所稱的公設,則是和公理(Axiom)可以交換使用的同義詞。但這兩個名詞有時也有些差別:一切學科的基本命題稱為「公理」,而某個特定學科的基本命題則稱為公設。如在歐幾里德幾何中,適用於一切數學的基本命題稱為「公理」,而僅適用於幾何的基本命題則稱為幾何公設。(參見「公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