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髯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
解釋:
  1. 兩頰上的鬍鬚。
    【例】髯鬚、美髯、赤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
解釋:
[名]
1.兩頰上的鬍鬚。《玉篇.髟部》:「髯,頰須。」唐.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虯,乘蹇驢而來。」
2.多鬚的人。三國蜀.諸葛亮〈答關羽書〉:「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明.袁宏道〈贈李雲峰〉詩:「何處識老髯,自虎跑泉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兩頰之鬚。泛指「鬍鬚」。《說文解字.須部》:「髯,頰須也。」宋.徐鉉曰:「今俗別作髯。」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一九三.虯髯客》:「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虯,乘蹇驢而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只見張果搖搖擺擺走將來,面貌雖是先前的,卻是一頭純黑頭髮,鬢髯如漆,雪白一口好牙齒,比少年的還好看些。」

2.多鬚者。《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明.袁宏道〈贈李雲峰〉詩:「何處識老髯,自虎跑泉始。」

注音: ㄖ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