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 - 教育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植物名。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上多刺。春天時開五瓣的白色花朵。果實小而酸,不適 食用,但可作藥用。或稱為枸橘、臭橘。如:「南橘北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枳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ǐ |
解釋:
[名] 植物名。芸香科枸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刺,葉柄有翅,三出複葉,小葉卵形。春夏間開五瓣白色花。果實形小而味酸,不堪食,但可入藥,未熟者稱為「枳實」,已熟的稱為「枳殼」,二者性味效用相似,但後者力薄性緩。也稱為「枸橘」、「臭橘」。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ǐ |
解釋:
參見「枳椇」、「枳首」等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