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瓣鬚飛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ast Flyingfish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ypselurus (Cheilopogon) pinnatibarbatus japonicus (Franz, 1910)
形態:
體延長,略側扁,眼大,吻短,吻長小於眼徑;頭長短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下腭略較上腭突出,兩腭具細齒;胸鰭甚長,具14~16軟條;第一鰭條不分枝,第三、四鰭條最長,其末端達尾柄部;腹鰭較大,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上葉起點間距中央之前方,其末端達臀鰭中央;背鰭與臀鰭對在於體之後方,背鰭具12~14軟條,臀鰭具10~12軟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4~7鰭條基底之下方,背鰭較臀鰭高大;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側線低位,近腹緣;體被易脫落大圓鱗,背鰭至側線間有鱗7~8列,背鰭前正中線上有鱗40~46枚;口蓋骨有齒;脊椎骨50~52枚。幼魚具高背鰭,下腭具1寬而周緣有細裂之鬚。體背部及頭上部藍黑色,腹部銀白色;胸鰭於白天捕獲者近似無色透明,但夜間捕獲者除外緣具透明帶外為墨黑色,腹鰭淡色,背鰭及尾鰭暗色,臀鰭無色。體長達42公分(全長達50公分)以上;體重可達1公斤。
分布:
本種侷限於日本南岸之本州、九州、四國近海。共有6亞種,Cypselurus pinnatibarbatus pinnatibarbatus (Bennett, 1831)分布於大西洋之歐洲南部、北非、非洲南部、巴西等海域;C. p. altipennis (Valenciennes, 1846)分布於印度洋南部海域:C.p. ferrnandezianus (Philippi, 1863)分布於東南太平洋之智利近海;C.p. californicus (Cooper, 1864)分布於東北太平洋之美國加州近海;C.p. melanocerus (Ogilby, 1885)分布於西南太平洋之紐西蘭近海。
生態習性:
本種為最大型之「四翅型飛魚」,且屬較冷水之溫帶性種,於2月下旬水溫約19℃左右時接近日本之八丈島近海產卵。
利用:
為日本之重要產業,於秋冬之交在高知縣及宮崎縣可以延繩釣及流刺網捕獲。為食用魚,可作生魚片、鹽燒及飛魚乾。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
飛魚科或文鰩科(Family Exocoetidae),Flying Fishes
上科:
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瓣鬚飛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