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自為大 - 教育百科
不 | |
自 | |
為 | |
大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自為大」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文字是:「大道汜(或作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段話的含意就「道」而論,是指道的功能無所不及,可大可小。從大處說是廣大悉備,極為明顯,在於化生萬物而有功,萬物皆在其包羅之中。從小處說是微細而隱晦,幾乎無可見之形。最重要的是道的用本出「無心無意」,即是「自然」,在根本上是「無欲」,雖生物而不據為己有,也不自恃其功,在這方面形同隱微而不見,彷彿道並不存在;實際上也正是道的崇高偉大之處,因其無欲無私,萬物雖歸於道,卻不知道正是萬物之主,就在這種曠渺的狀況中,才見出道之大和用之妙。 以這段話中道的精神印證老子所讚美的聖人,聖人也無欲無私,卻有超凡的作為。為而不恃,不自以為有功而其功自然在那裡;人也可能不知聖人作為之功,但也不會淹沒其功,因為聖人不但不是為了有功而為,更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而為,在這一方面恰正是道的精神。道不能名在於其體大小兼備;其功又顯而隱;聖人有功而不自居功,同樣的兼具大小顯隱的條件。將老子這段話視為隱喻人應該努力作為,不驕矜,不自恃,盡力避免私欲占有,爭權奪利的念頭,可以自勉而躋於聖人的地位,更可符合道的精神。不自為大才見其大,才是真正的大;自以為大是不能「忘我」、「無我」,反而小了。印證儒家大人與小人之別,人其心者為大人在於無私,小其心者為小人,即是不能超出私和欲的「一己」的狹小領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自為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