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本與效益估計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st-Benefit Approach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本與效益估計法係本諸在有限資源中,獲致最大產出量的原則,有系統地比較若干投資型態之成本與效益的數量,從而估量投資的經濟效益,俾為決策者對資源的分配,提供合理指標,並為決策當局著手選取可行之替代方案時,提供參照。此種方法自十九世紀初即為經濟學家所採用;但將之運用於教育領域,則是一九五○年代開始的事。
  教育上採用的成本與效益估計法通常有兩種類型:其一為計算效益與成本的比率,即以未來效益之貼現值除以成本之貼現值,其比率等於或大於一,均可投資;另一類型為分析內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欲計算某項投資之內部收益率,令成本之貼現值與效益之貼現值相等即可算出,或令效益之貼現值與成本之貼現值的差等於零即可獲致。
  成本與效益估計法於運用時,仍有下列限制:
  1.著手成本與效益估計所需各項基本資料(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性別、社會背景、就業地點、個人能力等),除少數先進國家外,多數國家皆付諸闕如,影響至大。
  2.內部收益率之計算,係以過去資料為依據,此種憑過去來判斷未來教育效益之作法,不無冒險。
  3.成本與效益估計法計算而得的收益,侷限於經濟收益一項,忽視教育的非經濟利益,恐有低估教育效益之虞。
  4.成本與效益估計所得的結果,頗有助於當局參考;唯論及私人收益時,係採平均值,則不甚妥當。因為影響私人收益多寡的因素甚多,自不能以平均值代表私人的收益,只可視為一般情勢的反映。
  5.收益率分析為計畫研究提供量化的方式,從收益率的多寡中,可建議增加某類別、等級教育的「數量」,卻很難說明所需增加之數量的「大小」。
  6.成本一項,在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期滿仍繼續受教時,應將捨棄薪資列入;但義務教育期滿後未繼續升學者,能否充分就業,不無疑義。
  7.即使前述各點皆可克服,收益率只告訴計畫人員或決策者事實的一半,即僅能告訴他們那些等級的教育需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求更多的生產,卻未指出獲致最大產物所需時間的長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本與效益估計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