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讎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óu
解釋:
  1. 仇怨。通「仇」。
    【例】世讎、私讎
  2. 校對、校勘。
    【例】讎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óu
解釋:
[動]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3.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5.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
6.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名]
1.仇怨。通「仇」。如:「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2.姓。如漢代有讎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應答、對答。《說文解字.言部》:「讎,猶應也。」清.段玉裁.注:「讎者,以言對之。」《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後漢書.卷六八.郭符許列傳.郭太》:「自以卑第,每處下坐,諸生博士皆就讎問,由是學中以下坐為貴。」《新唐書.卷八五.列傳.王世充》:「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 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上使人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唐.顏師古.注:「不讎,無驗也。」

3. 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 相等、相類。《玉篇.言部》:「讎,匹也。」《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

5. 償付。《字彙.言部》:「讎,償也。」《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6. 校對、校勘。《字彙.言部》:「讎,校讎,兩本相對覆校如仇也。」《新唐書.卷九八.列傳.王珪》:「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漢.劉向〈管子書錄〉:「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言: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晉.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

7. 仇怨。通「仇」。如:「世讎」、「私讎」。《廣韻.平聲.尤韻》:「讎,仇也。」《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六:「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三國演義》第二回:「趙弘、韓忠、孫仲,聚眾數萬,望風燒劫,稱與張角報讎。」

8. 姓。如漢代有讎遷。

注音: ㄔ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