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矛盾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máo dù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o dùn
解釋:
  1. 比喻言語行為自相牴觸。典出《韓非子.勢難》。
    【例】自相矛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矛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o dùn
解釋: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後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麼東西都能刺進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後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矛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radiction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邏輯上,當一個命題的內容包含了互相牴觸的兩部分,就構成了矛盾。凡命題其有「P和非P」的形式,都是矛盾的命題,例如某人在同一時間宣稱「今天是星期五和今天不是星期五」。矛盾的命題恆為偽,因為命題中彼此牴觸的兩部分不可能同時為真,矛盾的命題所指的狀態也不可能存在。基於此,有許多哲學家認為矛盾只存在於人的思維當中,而不可能存於實在(reality)層次。但也有的哲學家,如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就認為,矛盾可以在實在層次上出現;不過黑格爾所說的實體基本上並不是物質(material)。
  矛盾指對一個簡單情境做清楚的陳述時,其中合著終極的真理,否則便不能達到目的,即是所陳述的內容相互矛盾時,相矛盾的兩項必然不能同時為真。
  在馬克斯(K. Marx, 1818~1883)和毛澤東的理論中,矛盾一詞經常出現,但其實指的是衝突和對立,並不是邏輯上的「矛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矛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矛盾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矛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mâu-tú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比喻言語行為自相牴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矛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矛盾 相關臺灣客語 矛盾
相似詞 抵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