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輯方法 - 教育百科
剪 | |
輯 | |
方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diting Methods |
作者: | 盧非易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影剪輯乃是將所拍攝之影片加以剪修整理,並依敘事或特殊之美學順序予以重新排列組合,而構成該電影作品之完整風貌。剪輯方法因各影片之創作意圖而不同,有些影片之剪輯著重在故事情節之連接、時空之連貫、氣氛節奏之營造等,可稱為連戲式的剪接;有些影片著重在意念之聯絡,無視於時間或空間的連續性(例如將汽車生產、武器生產、電腦生產等時空南轅北轍,唯主題一致之鏡頭加以連接),可稱為主題性的剪接。也有些影片重視前後鏡頭連接後所產生之象徵或辯證意義(例如把被機槍掃射的工人與代宰公牛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可稱為知性的蒙太奇(剪接)。 早期的電影多為單一鏡頭,很少將影片剪接在一起。以後,電影創作者發現將一事件或動作之過程分別用不同之鏡頭紀錄,然後再加以連接,便可以強調該事件或動作之特定細節,同時也可以縮短或延長事件動作的時間。於此,便發展出剪接之首要功能。 之後電影創作者又發現,將某些鏡頭畫面先後剪接在一起,便可以產生特殊的意義或指涉,因此剪接的辯證功能也就產生。 不同的構圖剪接在一起,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創造特殊的視覺美感也就成為剪接的又一功能。 剪接之功能很多,幾乎成為電影語言中最特殊、最不同於其他媒體的部分;而如何運用剪接也引起各種不同爭辯。簡單地說,寫實主義者反對過度的剪接,認為會因此而破壞了真實的完整性;而表現主義者(特別是蒙太奇理論者)則認為剪接是電影藝術的基礎,應該用來展現創作者的意見,展現其對所謂真實的認知與詮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剪輯方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