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寫實主義 - 教育百科
ˇ
ˊ
ˇ
ˋ
xiě shí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ě shí zhǔ yì
解釋:
十九世紀後期發生於歐洲的思想風潮。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主張在文藝作品中表現現實生活,本著科學精神,客觀的描繪外在環境。影響遍及繪畫、小說、戲劇等各層面。小說方面以巴爾扎客、福樓拜、左拉為代表;繪畫方面則以庫爾貝為代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寫實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alis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藝術中,寫實主義並不是指特定的藝術運動或派別,而是泛指繪畫、小說、戲劇和電影等藝術,對當代生活和問題,所作的準確而詳盡的描述手法;十九世紀中葉,作為一種美學原則的寫實主義才在法國提出。法國的寫實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認為藝術應表現當代的生活面貌,並主張將過去在精緻藝術中,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題材,作為創作的素材。也因此,寫實主義者大都懷抱悲憫之情,熱忱地擁抱勞動階層的人民,並以極客觀的態度,對其日常生活的作息情景,作真實而詳盡的描畫。
  寫實主義繪畫的題材,大都取自貧困階層的日常生活,捨棄習見的悅目題材,以及理想化的古典希臘藝術傳統,同時更強烈的反對學院派的歷史畫和宗教畫;這種以現實為依據的作畫理念,促使藝術家留意觀察周遭存在的事物,並繪出其真實而客觀的狀態,自然摒棄抽象的主觀表現。寫實主義的創始人,為法國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他主張照他自己親眼所見到的,去記錄當代的風俗、習性和觀點,也就是創造活的藝術;他的著名作品〔碎石工人〕(The Stonebreakers, 1851)和〔奧南的葬禮〕(A Burial at Ornans, 1851),即以描繪普通農民為題材,既不粉飾生活,亦不美化現實,而是在藝術中真實地反映了生活的風貌。當然,作為一個忠實的社會主義者,庫爾貝亦試圖透過這些寫實的作品,用來促使社會進步及政治開放;而他這種堅決反對傳統的態度,亦贏得了新一代反叛傳統繪畫的藝術家們的讚賞,並成為其師法的對象。
  寫實主義的代表畫家,除庫爾貝外,尚有米勒埃(Jean 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和道米埃(Honoré Daumier, 1808~1879)。米勒埃繪畫的題材,主要是鄉村的農村,他不但對農民充滿同情,甚至於頌譽備至;透過他的作品,人們不僅感受到對時代懷抱的希望,亦對法國農村的生活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道米埃則是典型的城市畫家,他在巴黎的貧民窟和街頭,尋找他繪畫的題材,如洗衣婦的倦容、醉酒的流浪漢,以及車廂、戲院的芸芸眾生等。他同時也是熱情的革命者,擅長以漫畫式的諷刺手法,對政治的愚昧可笑作強而有力的抨擊,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諷刺畫家。
  寫實主義雖泛指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風格,而無精確的定義,但它意味著二十世紀典型的美學信條:即一件藝術品應能豐富事物本身的內涵,而不僅只是反映事物既有的存在。同時,寫實主義所蘊涵的,不只是對事實的關注,更是藝術家對藝術本身及其生活所採取的一種嶄新而真實的表達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寫實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