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創造思考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eative Thinking Model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創造思考模式」是由高登(W. Gordon)等人於一九六○年代開始逐步發展的。目的是希望教導學生利用一些富創意的聯想,將已知的事和正進行中的事串聯起來,以提高學習效率。暗喻則是進行創造思考的一個有效方法。所謂「暗喻」就是用類推的方式將一些表面不相關的事物結合在一起。而類推的方式可分為三種:直接類推、個人類推和象徵類推。
  在創造思考模式中,甘持(M.A. Gunter)、艾斯特(T.H. Estes)與施瓦布(J. Schwab)於一九九五年提出下列兩個活動來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1.讓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
  步驟一:描述主題:先讓學生描述一個熟悉的主題,並要說出自己對主題的形容。將學生的意見寫在黑板上。
  步驟二:創造直接類推:讓學生將黑板上的形容詞與無關主題的事物連結起來。
  步驟三:描述個人類推:讓學生做短時間的思考,然後說出身為那個東西的感覺。將學生的反應寫在黑板上。
  步驟四:確定對立衝突:要學生將黑板上所別的形容詞,具有相互衝突對立性質的排列在一起。
  步驟五:創造一個新的直接類推:要學生在兩對立的形容詞間建立直接類推,例如「獨立的」與「被監禁的」這兩個形容詞和「狗」類推在一起。
  步驟六:重新解釋原主題:將新的直接類推的意思和原主題做比較。在這步驟才回到原主題的目的,是要在先遠離原主題以產生新奇有創意的想法之後,再回到原主題加以比較。
  步驟七:評鑑:和學生討論過程,要學生說明為何有些想像是強烈的,有些則否。
  2.讓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
  步驟一:提供訊息:教師選擇一個學生完全陌生的主題,並提供有關的訊息。
  步驟二:呈現類推:假設教師以甲午戰爭作為主題,在這個步驟中也許會提出地震和甲午戰爭的相似點作為類推。
  步驟三:利用個人類推來創造對立衝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想像身在一個地震中的感覺,然後把個人的意見寫在黑板上,再將這些詞配對成簡短的、具有衝突性的詞組,並歸納出一個概念,例如:強大但可預測的。
  步驟四:比較對立衝突和主題:全班討論為何甲午戰爭是強大但可預測的,教師還要學生寫出對衝突詞組的自我感受。
  步驟五:辨別差異:例如:辨別地震與戰爭的不同。
  步驟六:重新討論原主題:教師要學生重新回憶在活動中有關原主題的任何看法與意見。
  步驟七:創造新的直接類推:教師要學生去創造一些與甲午戰爭無關的類推,但是經過討論,卻可能激發一些有趣的看法。
  步驟八:評鑑:教師與學生討論整個活動過程,並說出那個活動步驟最有助於思考。
  像上述讓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以及讓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的活動方式,都是要學生改變自己習慣的思考方式,以便充分發揮個人的想像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創造思考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