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周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周南〕是〔詩經.國風〕的首篇,與〔召南〕並稱二南。二南之寫作年代,因詩序提及文王之化,自北而南,故漢唐學者如鄭玄〔詩箋〕遂以為二南為西周初年之作品。惟後人如崔述〔讀風偶識〕依二南之〔汝墳〕、〔甘棠〕、〔何彼襛矣〕等三篇,而推論二南應為西周末、東周初之作品。今人多從二南之寫作技巧優於〔周頌〕,而認為是周室東遷前後之詩篇。
  「周」是地名,在古時雍州岐山之陽。周武王得天下後,把周原來的地方,封給周公,這些歌謠是從周地以南民間採集而來的,故稱為「周南」。
  〔周南〕共有十一篇,有男女愛慕的歌謠,如〔關雎〕、〔漢廣〕;有祝賀祝福的歌謠 ,如〔螽斯〕、〔桃夭〕、〔樛木〕;有讚美歡樂的歌謠,如〔芣苢〕、〔兔 〕、〔麟之趾〕;有思夫的歌謠 ,如〔卷耳〕、〔汝墳〕;有女子歸寧的歌謠 ,如〔葛覃〕。
  綜觀〔周南〕詩篇,充滿了溫馨祥和,與二南以外之十三國風,多苦痛悲憤的風格截然不同,內容的差別更大;可見當時民間以歌謠發抒情懷,當國家太平祥和、民生安定時,所做的歌謠也就表現出和樂,所以說「言為心聲」,又說「言見其情」,而古代重音樂教化,也從這些詩篇中看到其效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周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