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泥鰍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ní qi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 qiū
解釋:
  1. 動物名。魚綱鰍科。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背部蒼黑色;腹部扁平,呈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喜棲息於泥中,黏滑難捉。分布廣泛,種類亦多。
    【例】小時候,我最愛和哥哥到田邊的稀泥裡捉泥鰍。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泥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 qiu
解釋:
動物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分布廣泛,種類亦多,共有十餘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泥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泥鰍
英文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描述:
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140-17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6-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全身布滿黑褐色小點;背鰭、臀鰭及尾鰭密布細小的黑色斑點;尾鰭基部上方具有一明顯黑點。
分布:
分布於亞洲大陸東部、日本列島及台灣等地。臺灣之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與稻田皆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形態:
體延長而呈棍狀;吻突出而略圓鈍;口小位於吻下方,周圍有鬚5對;體背暗灰褐色,有較大不規則黑斑;腹部白色或淡黃色;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小黑斑;體長可達15公分。
分布:
台灣的淡水水系。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河川、池塘、水田,常鑽入泥中以皮膚及腸子代替鰓的呼吸。以濾食方式攝取水生藻類、甲殼類、水生昆蟲及碎屑。
利用:
供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首目: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系: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科:
鰍科(Family Cobitidae)
上科:
鰍上科(Superfamily Cobit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泥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鰗鰡 相關臺灣客語 湖鰍仔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