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端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sì du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ì duān
解釋: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四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端」出於〔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為例,標舉人有「四端」的說辭。孟子之言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如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所謂的「四端」,就是「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孟子認為人對危難的憐憫傷痛之心,是「仁」的善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善端;謙辭退讓的心,是「禮」的善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善端。這四種善端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孟子惟恐人不相信這些善端就存在自己身上,就以人人本有手足四肢來比喻說明,不論四端發動與否,都是人人與生俱來、完整無缺,是心的根本,待時機成熟,就會源源不斷的發出來。至於那些認為自己不能發動四端而行善的人,乃是甘心自棄、賊害本性、受物欲蒙蔽的人;如果因此認為他的國君也不能啟動四端來行善,因而抽手不予輔助,那就成為賊害國君的人了。
  孟子認為人的四端不在我身,是人性善的根本,但是卻要培養,才能隨時隨地發露,若再不斷擴充,就像火苗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湧流,越來越旺盛,能無所不至、無處不到。由此衍伸,人如果能時時反躬自省、內求諸己,提醒自己擴充仁義禮智四種善端,不僅自身德行光輝昭著、日新又新,更能將此日益光大的德行,推面廣之,以保護四海之內的人民;反之,如果不能擴充四端,則仁義禮智隱而不顯。一個任由四端隱而不顯的人,已經賊害了本性,這種人連最基本的事奉父母都有困難,更不要說可以做其他事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