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杜鵑 - 教育百科
大 | |
杜 | |
鵑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大杜鵑 |
英文名: | Cuculus canorus canorus |
描述: 體長約35cm。雄鳥頭、背部及上胸灰色,翼灰褐色,翼緣白雜有褐斑。尾灰黑色,羽軸綴有白斑,末端白色。下胸及腹部白色具多道灰色細橫帶。尾下覆羽白色具稀疏橫紋。灰色型雌鳥似雄鳥,僅胸側略帶棕色。赤色型雌鳥頭部及背面全為暗紅褐色,有許多細黑橫斑。眼黃色,具黃色眼圈。喙黑色,基部黃色。腳黃色。 |
|
分布: 廣布於整個歐亞大陸、日本、非洲西北部。於非洲、南亞、東南亞度冬。台灣僅少數地點曾有紀錄,包括台北野柳、宜蘭蘭陽溪口、太平山、雲林湖本村、二崙、溪洲大橋、南投、澎湖菜園、吉貝嶼等。東沙島亦曾有紀錄。 |
|
作者: | 林文宏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mon Cuckoo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Cuculus canorus |
|
形態: 體長約33公分。雄鳥身體背面灰色,尾羽長,黑色,羽軸有白色斑。頷、喉以及胸部灰色,腹部灰白色。雌鳥喉頸部赤褐色,餘與雄鳥同。喙基部黃色,末端黑色。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以及非洲森林地帶。幼鳥南遷度冬的時間比成鳥要晚1~2個月。 |
|
生態習性: 雄鳥在繁殖期會有洪亮的叫聲,類似 “cuckoo” ,本種和本科都是由此命名,叫聲可持續很久,當雌鳥靠近時會叫得更激烈。主要以大型有毛的蛾、蝶類幼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的無脊椎動物。在繁殖期的時候,雌鳥會找尋剛剛下蛋的小型鳥類,趁親鳥不在巢中的時候,至巢中移除1顆卵,通常會把卵吃掉,再下1枚自己的卵,讓寄主替他孵卵和育雛。寄主的對象是以昆蟲為主食的小型鳥類,已有記錄的寄主種類超過100種。大杜鵑的卵經過13天之後會孵化,將原來巢中的其他卵和幼鳥推出巢外,使巢中僅存一隻杜鵑雛鳥,以避免其他雛鳥分享食物,杜鵑雛鳥生長快速,17天之後即可以離巢。 |
|
綱: 鳥綱(Class Aves) |
|
目: 鵑形目 (Order Cuculiformes) |
|
科: 杜鵑科(Family Cucul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杜鵑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