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教育制度委員會 - 教育百科
德 | |
國 | |
教 | |
育 | |
制 | |
度 | |
委 | |
員 | |
會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erman Committee for Educational System |
作者: | 謝文全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教育制度委員會係德國於一九五三年成立之教育諮詢委員會,供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及內政部諮詢有關教育制度之革新發展事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德國聯邦政府並無教育行政權,教育由各邦自主,故聯邦未設教育行政機關,只由內政部兼理國內教育相關事務,並於一九四九年成立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協調各邦教育措施。一九五三年時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及內政部的文化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on Culture)共同協議成立德國教育制度委員會,負責研擬全國教育制度的革新發展方案,提供常設會議及內政部參考,並供諮詢相關事宜。 該委員會的委員由內政部長及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共同任命,共計二十名,包括中小學校教育人員代表(含校長及教師)四人、大學教授七人(其中包括有哲學、教育學、理則學、歷史及物理等教授)、行政人員(督學、參事、市長等)六人、勞工代表一人、宗教界代表一人及新聞界代表一人。委員會屬中立性質,不受政治、行政及其他壓力團體的影響,以維持研究成果的正確性。 該委員會成立後,即展開其對教育制度興革的研究工作,而於一九五九年提出一項極重要的成果報告,名曰〔德國公共學制之統一及改革方案〕,簡稱為拉盟計畫(Rahmenplan),其中所提的主要建議如下: 1. 各邦的教育制度應設法由分歧而歸於統一。 2. 在不違反各邦教育自主的原則下,聯邦與邦應共同研討重要教育問題。 3. 教育應隨時代的變遷而調整,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4. 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統整意識經驗後,應進一步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個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展,故宜在基礎學校之上設置觀察輔導階段,以試探學生個性,作為因才施教的依據。 5. 中等學校宜分設主幹中學(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文法中學(Gymnasium)及普通高級中學(Studienschule)四種。 以上這些建議在後來的教育制度改革中,幾乎部已一一實現,可見該委員會影響之大。一九六五年該委員會的階段性任務已告完成,故予撤消,而由新設的德國教育審議會(German Education Council)取代其功能。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教育制度委員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