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完美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erfektheit, Imperfect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具有「不完滿的本質」,也就是「欠缺的本質」,這種本質就是顯露出「不完美性」。因為人有個別差異,不是同一個模子製造出來的,而是由遺傳及環境所影響的,所以人就會在某些方面「不完美」。「不完美性」常指身心兩方面,必須這兩方面完整的配合,才能達到完美。
  「不完美性」對人而言有兩種意義;(1)在生活上:人追求完美的生活,也追求心目中所認為的完美的事情,如愛情、事業、物品、藝術等等;(2)在教育上:人追求理想,追求成就,希望經由教育而達到理想的目標,如德智體群等理想。
  依照教育人類學理論之目的論(teleology)的觀念,認為人都是在追求,追求意義與價值;其中就涵蓋了「完美性」的追求。由於人有「不完美」,他必須追求「完美」,等於賦予他追求的動力,努力去完成。
  「完美」與「理想」常是互為相關,追求「理想」,也就是在追求「完美」。不過「完美」有時會具有象徵意義,實質的意義少一些,但是在追求方面,不減其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完美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